计划的阿里和市场的腾讯
2018-09-13
最近几个月,随着腾讯股价的下跌,腾讯所遭受的质疑已经多到虱子多了不咬的程度。最新的质疑说,腾讯内部不同业务群之间各自为政,数据割裂 ...
最近几个月,随着腾讯股价的下跌,腾讯所遭受的质疑已经多到虱子多了不咬的程度。
最新的质疑说,腾讯内部不同业务群之间各自为政,数据割裂,没有公司层面的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和算法。你看看人家阿里,你再看看人家头条,全公司共同下一盘很大的棋,操盘者就像一个强势政府,统一计划、统一部署、统一调配。在外部,则通过投资和收购,打通内外数据,把棋盘变得更大。
如此万能,如此强势,如此说一不二,很容易让人想到曾经的计划经济。
尽管我们已经接受市场洗礼数十年,但在内心深处,很多人可能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信徒。我们会觉得,腾讯各业务线之间的关系,基本上是一种自由竞争关系,彼此的协调性很差,更谈不上统一平台。而阿里、头条那样的计划经济,才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。
“我们过去的100多年来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,我个人看法未来30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,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。为什么?因为数据的获取,我们对一个国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。”2016年11月19日,在上海市浙江商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,马云语惊四座。
暂且不说马云对计划经济和大数据预测的理解是否正确,在内心深处,我猜马云一定是极为推崇这种利用大数据来明察秋毫,上帝般洞悉一切、掌控一切的计划感的。掌握了中国最大规模的实时消费数据后,阿里巴巴或许可以从容地成为那个万能的计划者。没错,马云最推崇的商业模式,是国家。
阿里巴巴CEO张勇曾经这样为阿里巴巴的收购策略辩护:
在重要的战略项目上,我们选择了收购。为什么?首先,我们认为这个领域非常重要。其次,如果想发生化学变化,就必须要打通血脉。不然只是你好我好大家好,也许短期内对这个企业表示了尊重,但长期来看,今天打通血脉,是为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辉煌,这才是最终能让大家真正开心的事情。
打通血脉也未必就能发展辉煌,比如阿里巴巴2005年收购了包括门户、邮箱、即时通信、搜索等业务在内的雅虎中国全部资产,曾鸣、金建杭、王帅等阿里重臣先后出任雅虎中国总裁,现在雅虎中国在哪里?2014年,阿里巴巴入股优酷,次年全资收购,成为阿里巴巴的一部分,优酷从市场老大逐步沦为老三。张勇还说:
说白了,收购是一种担当,如果你不担当,只投钱就行了。投五个一样的,其中有一个行,就赚了。第二种不负责任的投资策略是我先投一匹马,那匹马跑得不好,跑瘸了,那我再投另一匹。我们不这么干。大家心意相通,你把你的马交给我,那它就是我们共同的马,我得把它跑好。
张勇影射的当然是腾讯。腾讯的投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寻求控股,投资更像是一种广结善缘的手段,并帮助被投资者获得腾讯的某些核心资源和能力。阿里将被投资、被收购对象与阿里“打通血脉”,变成一家子,纳入统一计划;腾讯的方式并不试图将被投资者的利益诉求与腾讯的利益诉求绑定,它们仍然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,甚至会相互竞争。
这正是腾讯让人诟病的地方,花了钱,被投资方却仍然打着自己的算盘,追求着自己的利益,根本形不成合力。比方说,腾讯投了一堆智慧零售,也不过是散兵游勇,根本没法和阿里巴巴大一统的新零售相对抗。
果真如此?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说这事。
在生鲜零售领域,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,算得上是叼着金奶瓶出生的超级网红,绝对是这两年最耀眼的新零售明星。但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跑到实体商店去买菜的人,哪怕是盒马鲜生这样的网红店;而且我也不觉得在果蔬鱼肉中徜徉闲逛有多少乐趣,哪怕是盒马鲜生这样的网红店。你可以说我宅,好吧我就是宅,一小时送货上门的生鲜电商才是我的菜。天天逛盒马?我没这需求。
我是各种生鲜电商服务的忠实用户
即便我有逛盒马的需求,也不是想逛就能逛。我家附近没有盒马,我还真的专门驱车十几公里跑到北京东坝的盒马店里体验了一把。盒马的绝大多数门店都像东坝店一样,是大店型,面积在4000-10000平方米左右,这需要依托大型购物中心等成熟商业地产。所以,它能辐射到的人群,原本就处于发达的商圈中。
按盒马3公里辐射半径计算,要想覆盖北京的主要居民区,至少得有上百家店。实际上盒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蒙眼狂奔,在北京也只开了13家店。所以,大多数居民是享受不到盒马的半小时送货服务的。而能够提供多快好省的生鲜送货服务的,一定不是那些追求高大上,追求耀眼醒目的网红生鲜服务,而是那些老老实实地把前置仓开到你家旁边的低调的商家,比如每日优鲜,比如永辉。这两家正好都是腾讯投资入股的公司。
永辉算是一家很传统的零售企业,它在供应链上的深耕,构成了它的核心竞争力,连盒马鲜生的创始人侯毅也承认,“目前做的最好的应该是永辉,盒马要追上它还要花几年的时间”。
传统的永辉正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家跟得上时代的企业,但不希望成为一家把自己揉碎了滋养阿里巴巴茁壮成长的企业。永辉董事长张轩松曾说,阿里居高临下,从平台往自营方向走,传统零售业还是很担心阿里的这种做法的,因为它“手上有刀”。他把腾讯称为“加油枪”,他希望腾讯帮助永辉获得它所不具备的能力,当然最终还是要自己把事情做好。对于长于传统零售业务,长于供应链管理,却短于IT技术能力,短于互联网运营的永辉来说,腾讯正是它最需要的合作伙伴。
不久前,永辉和腾讯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其共同布局的到家业务新模式——永辉生活卫星仓,就是我说的把前置仓开到你家门口的模式。前置仓对物业要求不高,300-600平方米,3000个SKU,面向周边3公里内的住户,最快30分钟的配送时效。相对于盒马的前店后仓模式,前置仓可以以更低廉的成本更快速地布点,仅福州一地,今年内就有望完成30个前置仓的布设。
永辉生活到家业务,得到了腾讯智慧零售工具箱各项能力以及团队的整体助力。腾讯团队深度驻场永辉,参加他们的周会,一周四天都在永辉办公室,简直就是成为永辉的员工,帮助他们做了很多超出7大工具之外的事情。
据永辉方面披露的数据,得益于与腾讯的战略合作,在技术能力、社交和社群流量开发运营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。
截至2018年6月底,永辉生活app注册用户同比增长188%,线上会员复购率40%。截至8月底,永辉生活小程序已落地800家门店,数字化会员超过850万。与腾讯合作的三个月中,永辉生活小程序UV月环比提升超过30%。特别在8月份,小程序整体订单量在永辉整个到家业态当中,占比更是超过50%。
其实我特别希望,永辉能够把它长期以来在供应链上建立的优势,通过新的互联网技术和运营,再次发挥出来。
永辉已经做了20年,它或许也可以选择把自己这匹马交给阿里,变成阿里的马,就像黄明端曾经做过的那样。
黄明端带领大润发一路打败沃尔玛、家乐福,坐上了中国大卖场老大的宝座。可是最后,黄明端还是选择把大润发这匹马交给阿里,自己退休。对一个企业家来说,这当然也是个不错的归宿,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向阿里缴械。阿里谋划的那件事可能确实很了不起,很伟大,但总有一些创业者、企业家,想要做成一件自己的事,而不是做成一件阿里的事。
如果这世界上的零售业都要面对阿里巴巴这道终极选择题——要么成为阿里巴巴的马,要么死掉,想想看,那将是个多么无趣而可怕的世界。
永辉、每日优鲜拿了腾讯的投资,并不表示它们要代表腾讯去跟阿里开战,更不表示它们成了腾讯的雇佣兵,它们只不过是选择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,选择去实现自己的梦想,同时,让这个世界仍然保持着千姿百态、不被“计划”的样貌。
张轩松喜欢腾讯这种占股不控股,帮忙不添乱的投资风格,他也喜欢腾讯这种输出“水电煤”,提供“工具箱”的合作方式。一个人愿意做20年零售,肯定不是为了成为阿里的员工,也肯定不想把自己的马变成别人的马,把自己的事业变成别人的“计划”。
当然,腾讯的方式对合作对象的要求很高,毕竟你的事终究还是你的事,需要你自己把它做好。你得对变革有强烈的意愿,也有强大的能力。你得是只老虎,腾讯的助力才能如虎添翼。如果你本就是一只病猫,腾讯也给不了你飞翔的翅膀。
有人说,你看星巴克,阿里没有收购,不一样可以进行“打通血脉”式的合作么?可是世上有几个星巴克,能让阿里专门为你定制整套服务流程,“从星巴克咖啡生产环节就开始介入,例如杯子如何盖紧、盒子的冷热怎么调整,都是要考量的因素”。你真的以为你可以获得与星巴克同等的待遇?
今年以来,业内似乎开始流行两个标准。一个标准是头条,头条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腾讯是那样做的,而头条是这样做的,腾讯和头条的做法不一样,所以腾讯错了。另一个标准是阿里,阿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腾讯是那样做的,而阿里是这样做的,腾讯和阿里的做法不一样,所以腾讯错了。
我认为大家都太功利、太短视了。对今天的腾讯来说,投资策略成功与否,既不是看财务回报,也不是看给腾讯带来了多少数据和资源,而要看是否提升了微信生态的整体价值。整个微信生态越是蓬勃恣肆、缤纷多样,则腾讯的整体价值就越大。至于游戏和短视频,那都是小事。
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,如果要一句话归纳这40年中国做对了什么,那就是解放民间,给民间自由。政府过于万能,民间就不会有活力。
可是如今,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相信“政府式”强大的计划力量的时候,我还是愿意站在市场一边,相信自由和独立的价值。